3 群经略说 3.1. 书 3.1.6
不过,东汉古文《尚书》学派虽然在学术界大盛,今文《尚书》毕竟是学官的基础教材。东汉朝廷于今文五经皆制订了标准读本,用漆写成。因藏于皇宫藏书阁兰台,故称之为“兰台漆书”。民间所传授的今文五经版本颇有差异,不见得尽与“兰台漆书”相同,为保证能通过朝廷的考试从而获取官职,于是有应试者买通掌管“兰台漆书”的官吏,篡改“兰台漆书”的文字,使之与自己熟读的版本相同。行贿受贿的人多了,“兰台漆书”自然是一改再改,以至一时间今文家派出现经文版本危机,众学者莫知孰从。于是,到汉灵帝之时,大学者、大文人兼大书法家蔡邕建议把标准经书读本刻石,使行贿者无从下手。 东汉朝廷采纳了蔡邕的建议,并令蔡邕主持其事。蔡邕于是会同其他学者一起,对《易》、《尚书》、《诗》、《仪礼》、《春秋》经文及《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今文官方定本进行一番整理,最后由蔡邕亲自执笔用隶书书写。熹平四年
动工刻石,分别刻于六十四块石碑之上,历八年始完工,完工之后石碑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台之前的广场。当时朝廷官员、地方儒生纷纷前来抄写,日以千计,车马塞途、盛况空前。刻在石碑上的经文,史称“汉石经”,或“熹平石经”,又因其为用隶书一种书体写成,亦称“一体石经”。“熹平石经”的《尚书》经文,以欧阳家的版本为主,校之以大、小夏侯两家的本子,共一万八千六百五十字。如今“熹平石经”残片拓本中所存《尚书》经文共计八百零九字,不足原件百分之五。
“熹平石经”树立不到十年,发生董卓胁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之乱,洛阳皇宫所藏图书以及立于太学的“熹平石经”皆遭受严重损坏。经过一番混战,待到曹魏政权的建立,文化事业方才有所恢复。魏文帝曹丕不仅重新设立五经博士,而且曾经修复“熹平石经”。至于魏国所设的五经博士之中,于《尚书》采取了哪几家?因史书失载,未可断定。可以肯定的是,古文《尚书》已被正式立于学官。因“熹平石经”所刻为今文,故魏国于正始年间根据古文版本重新刻了一次石经。史称“魏石经”或“正始石经”,也称“三体石经”。称“魏”或“正始”,其意自明,不言而喻。称“三体”,因石刻对每一种经典,皆用先秦古文、秦篆与隶书三种书体分别刻划一次。
如前所述,孔安国得古文《尚书》之后,为便一般人认识起见,曾用隶书笔法改写,古文原件献给了皇帝,非朝廷学者莫得一睹,而外间经孔安国所传的所谓古文《尚书》的文字实际上并非古文而是所谓“隶古定”。“三体石经”之所以能于此时问世,系因杜林获得漆书先秦古文《尚书》一卷之后,先秦古文字经卫宏与《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等人的研究,渐为不少学者与书法家所认识与临摹。例如,当时有位古文《尚书》学者兼书法家,复姓邯郸,单名淳,就曾用先秦古文抄写过《尚书》,颇受时人珍重。当“三体石经”刻石之时,遂用邯郸淳写的先秦古文《尚书》作为范本。因其字体笔划头粗尾细,类似蝌蚪,故俗称“科斗文”。至于为何以邯郸淳写的先秦古文《尚书》作为范本,而不取法孔安国所献原件?史无记载,无从考核。或因原件经董卓之乱,业已丧失或者残破不堪亦未可知。 今文家派在东汉业已在学术界被古文家派压倒,至曹魏而古文家派得立于学官,古文经典又刻上石碑,故无论志在学、还是志在仕、抑或志在得兼,无不趋走于古文家之门,而今文家之学遂成绝响。不过,此时古文学派之贾、马两家虽然仍立于学官,在学术界却也皆式微,唯郑玄一家独秀。然而,郑玄一家独秀的局面为时亦不长,不久就形成郑玄与王肃两家对抗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