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6 14: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户口类别就是分为两大类:城镇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这也是正式的名称。在过去,持有这两类不同 ...
社员甲 发表于 2011-4-6 08:31
城市和农村户口只是户口的一种分法。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分法是: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所以,在城市户口中有农业和非农。在农村户口中也有农业和非农。农村教师就是非农,他们不是军人,也不是罪犯。至于是否有实质性的区别,那是另外一回事,有这个分类的框架,就有可能确立身份差异。所谓的农转非,就是农业转非农。以前的非农可以是农村非农,或者城市非农。现在可以是小城镇户口,或者大城市户口。现在人们说要取消的实际上就是取消农业户口。根本没有取消“农村户口”一说,那时以讹传讹了。
我觉得你对他的文字上的较真其实是咬文嚼字。问卷上往往是有具体的选项的,但是报纸为了吸引眼球或者看上去简单会把问题简化。即使如此,我也觉得这个简化并不大碍。这样规模的调研不是一个人在搞,往往邀请到很多相关部门的人讨论问卷的设计,而且都要做试调查,真的有农民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在试调查阶段就反映出来了。调查的时候,在问卷上和问卷之外都有很多的选项和解释,答题的时候访谈员手里都拿着一个卡片,上面介绍每个选项是什么意思。回答问题的人如果对选项不清楚,也会有访谈员现场解答。从我就这类问题访谈的经验看(我不光是做survey,还做深度访谈),能把这个问题理解错的农民工太少了。对于这类问题,基本上你一张嘴他们就知道你要问什么了。
而且,他们的调研并不是第一家,关于这个话题的调研其实各地也都在做。社科院搞调研在全国来说还是相对比较有威信一些的,因为他们的调研多半是和国外的人一起做的,现在他们的人也多数是海龟了。这些调研并不是你想象的几个人拍拍脑袋写个问卷就出去了。关于问卷设计,检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leading questions,而且并不是一个指标决定一个问题的答案。至于问卷是不是都有效的问题,你根据报纸的报道就说明他不可信其实也挺可乐的。记者能把人家调查的方法论整版地报道出来吗?而且你怎么知道不是那个记者把人家文章里面的方法论部分都删掉了?都写出来还有几个人看那个报纸。你如果要真质疑的话,直接找来发表的学术性文章去质疑不好吗?
此外,你看西藏的调研那是一本书,如果没有那么大的空间,他们的方法论还不一定有多少可以质疑的呢。而且在一个地方呆几年的是人类学的调查方法。那只是多种可能的调查方法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人类学的方法往往调查对象少,结论不能延伸到其他地方。而且研究人员在一个地方呆太长了容易失去了可信度。在非洲很多国家曾经出现当地老百姓一听说是人类学者,就拒之千里之外的情况。为什么?太biased了。何况人类学的文章写得最好看,也最能煽情,一度都成了过街老鼠了。所以现在人类学一般不太搞你喜欢的那样的西藏研究了,而是去做一些考察人的本性或者制度结构的研究。
他说的转非农户口就是放弃现在的农业户口的意思。告诉你一个实际情况,早期主动放弃了农民身份的很多人,不光是农民,还有在城市上学的农民子弟大学生,现在就是为了土地,想方设法恢复他们的农民身份。农民身份确实没有什么,但是和土地、房产挂钩了,它就是一笔财富。你可以直接到百度网上查一下,城市户口转农业户口怎么办,你看看有多少人在问,看看他们都是什么背景?
这对这句话,我想知道的是:如果“八成农民工不愿放弃承包土地转为非农户口”,那么他们想转为什么户口?显而易见,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劳什子“转不转”的问题!他就没说清楚实际的状况和未来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你得考虑到这个访谈是针对农民工,也就是人在城市里面,家里有地,他们自己不种地。你问他们想不想放弃农业户口专成非农业户口,等于是在问,你在城市里生活,你的地又不种,如果换成城市户口,你还能享受社保,你干不干?(这是现在农转非的default,不能换社保根本就不用问)。他们的回答是不想。这个在很多小资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城市人地位多高啊。实际上,农民才不管你高不高,因为土地(包括农业用地和宅基地)和农业户口挂钩了,你让他放弃,他当然不干了。用土地换城市社保,谁知道你社保会不会变啊,里面有没有猫腻儿啊,可是土地是实实在在的,在城市没事做领你那点失业救济金还不如回家种地舒服呢。这才是农民的真实想法。所以,他要在城市工作,赚城市的收入;没有工作的时候回乡种地,赚农村的收入。这个比只靠一头是一个更好的选项,而不是别无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