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 03: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柞里子
真的不计成本,绝对错。
有时候所谓不计成本,说的是不计这个项目的成本,而不是不计一切成本。换言之,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
未必就一定对,因为风险总是有的。
国外也并非如你以为的那样不可能干“不计成本”的事情。
与俺对岸有个飞机场,就是某议员的政治形象工程,修好多年了,每日维持费用$3000-5000,基本上空着,根本没有商业航空公司的生意,只是偶然有私人飞机停下来纳闷。
如今小O坚持高铁建设抵制洋货,也是“不计成本”的表现。
袜贩
你说的一个小小的部长脑袋一热就可以决定这么大的事,听起来像是坊间闲话似的,不太靠谱。
我90年代初就在国内我们的厂里搞项目评估,那时对我们来说几百万就是个大项目了。所有的项目都要经过论证的,尤其技术,经济和环保分析调研必须要做的。我们的厂长是个爱头脑发热的家伙,而且很独,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这样的项目仅仅是因为他头脑发热了,就不管不顾的上马了。我们的一个车间的技术改造项目仅仅不到200万人民币,却论证了半年才上马。 我曾在一个实验车间呆过半年,那个车间的目的就是把实验室研究成果放大到一定工业规模(仍然远小于实际生产规模)。所有实验室出来的技术都要经过中间放大试验,试验结果要经过上级技术部门和行业专家共同鉴定的。
我相信国内现在的决策比80,90年代更科学了。因为现在的领导更有专业学识,应该会比他们的前辈更尊重科学。
shanyue
此论证与彼论证是有区别的,这牵扯到许多,不想多说。从技术上讲铁路技术不是尖端技术,因为都是现有技术,只是应用问题,并没有什么实现不了的。以政治为目的的工程项目全世界到处都有,这不足为奇。我不了解美国,根本没有想用美国和中国比,我想说的是中国应该脚踏实地的做自己的事,不要只图超,赶。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不会少,但一个国家要真正强起来还是要让普通百姓的日子好起来才是。
至于出国考察,你这么知道我把官员考察和技术考察混淆了?官员考察提都不想提, 技术考察也不尽其然,真正为国家技术做出贡献的是那些出来学技术而带回去的。
问题多
高精尖的不搞研发,却搞现有技术?这是什么概念?
恰恰是高精尖的技术、有战略性的行业需要自己研发,其他的东西反而就是山寨又快又好了。别忘了,日本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寨大国,而且在不久前还是低劣产品的代表。先山寨,再进一步改进,已经被证实是一条又快又省钱的发展道路,难道不是美国经济学家已经提出来的理论?研发有很多阶段和层次:有的是发明创造性的,也有修修补补性的。基础稍差一些的国家上来先搞修修补补性的,怎么就不行呢?学了技术带回国才算对中国有贡献?这也太绝对了吧?中国一共才有几个真正学了技术带回国的?难道中国的长进都是他们带来的?
当然对穷人有好处的经济增长是好的,但是你是否意识到了在过去十几年的历史中,世界上消除绝对贫困的人口最有效的是中国,而且绝大多数脱贫人口是来自于中国么?你意识到联合国和世行,还有英国的国际发展署明明知道中国已经不是世界上最需要救助的国家了,却还要盯着中国给钱吗?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把钱给中国,确实能够见效果。给了印度巴基斯坦就没影了。你得意识到世界银行把单纯的poverty relief 变成pro-poor growth的理念是根据中国前些年的实践得出来的,而不是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实践得出来的呢。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够减小收入差距,这个比扶贫难度大。欧洲当年的共产主义思潮和法西斯政治其实就是来源于此,二战之后才算找出福利资本主义的方法。中国现在也正在搞福利国家,但是这个确实得小心,稍不留神就会回到共产主义那一套上去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人现在死活不愿意搞医保搞税收。中国也在这方面做着同样的挣扎呢。
shanyue
你根本就没明白我的意思,还把我的原话曲解引申,服了你了。
我讲铁路技术不是尖端技术而是现有技术,是个应用问题,类似于现在市场上有iphone,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为了赶时髦去用iphone。欧洲发展高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与飞机竞争,而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况且当时中国自己的某些铁路技术并不落后,就是有那麽些人好大喜功,图虚荣,仿佛自己有了世界之最就强大了,加之国家集权,可以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投资。我并不反对中国引进技术,但要按国情办事才是。中国的百姓太好了,自己可以下岗,可以没有医保,但国家的大事要支持,还要为国家撑门面(打住,不再延伸)。
我说出国学习并把技术带回去的为国家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不等于国家进步只是靠这些人的技术。正定里成立并不等于反定理也成立。我说那句话是因为在三类短期出国人员中,这一类是真正静下来,学了东西回去的,而且也只是从技术角度讲的。
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是反对不顾国情盲目的追求高速,追求现代。反对只图追求所谓的国家形象和脸面而不能为民生问题扎扎实实地做点事。
问题多
但是我前面说的最关键的你并没有看清楚啊。你认为他是好大喜功他就是好大喜功了?咱们别说空话,比如京津城际高速列车。这些年北京房价涨得厉害,很多工薪家庭搬到郊外甚至天津居住。如果火车还是以前的速度,不少家庭上班的时间就会大大加长。提速之后,这个行程就不那么费事了。同时,还有我以前说过的,京津高速车满为患,已经多年被评为“死亡高速”了,现在因为时间缩短,很多人选择坐火车,不但安全而且还环保。120公里没有实现这个经济效果,250公里就能。你说欧洲是火车替代飞机,但是中国想用火车替代公路,这难道不是民生么?这难道不是国情么?
何况,你没有意识到我前面谈到过的,中国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确立自主生产能力的。我们的一个朋友是搞高科技的,说现在有点怕到中国卖技术,因为中国方面谈判要求提供过多的技术细节,担心中国买了技术就不再回头了。这样的做法是否合法另说着,但是这确实是国际上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啊。否则,每个国家都时看到别的国家有什么就从头开始研制,那也太浪费人力资源了么,而且从技术开发、到实验到最后投入的费用也很高啊。
此外,京津城际列车从建设之处就说这是一条示范线,就又回到我原来说的那个话题,属于通过实验论证的阶段。从本质上看,一项基础设施经过书面论证以后,最好的检验就是建成后的使用率和资金回收率了。如果能够回收,他前期再好大喜功也不算白干。如果不能回收,他就是做了再好的论证也是浪费么。
我给你说的关于中国扶贫的内容就是告诉你,中国也不是不搞民生啊。民生也有很多个层面啊。便利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个地区相关人口的就业和居住的需要这本身就是民生啊。此外,京津城际列车以外,过路的慢车并没有取消,买不起高速列车票的人也还是有慢车可做呀。
最后,提一个问题:
是怎么判断什么样的铁路符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呢?是市场需求还是参照同类国家的水平?还是说只要中国的农村没有发展起来,城市火车就不能提速?
shanyue
你还是在擅改我的原话, 我讲欧洲发展高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与飞机竞争, 到你那就成了“你说欧洲是火车替代飞机”, 你能不能严谨点,不要夸大其辞,否则真的没有必要再论下去了。 竞争不等于取代,在欧洲和中国这样的地方,至少短期内谁也取代不了谁,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中国的铁路也不会取代公路的。
我只阐明我的观点,不想评价你的观点,也不想把我的观点强加于人。回到最初的论点是当时该不该全路提速,而且250 在当时实在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数字,中国只有一个北京和天津(别忘了全国都在供应北京),但铁路网可是遍布全国,而且当时许多地方没有必要提速到250. 那天看这帖,想起了当时和全国各地有关人员的交流,听到许多在位的内行们的观点,才有了我前两天回帖中的250 一说。
(给你一点小知识,现在的京津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不是250公里,是350公里,不在当年要全路提速250之内。 是赶在奥运前运营的)。
问题多
哈哈,我说的替代是经济学的常用术语,substitute。火车和飞机竞争这个说法有一个隐含的假定:火车必需得是飞机的替代品,才有可能谈得上竞争。替代包括全部替代和部分替代,取决于两个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比之下,竞争是一个比较含糊说法,因为其中不包括程度的因素,但是替代是有程度的。竞争能力的测度需要通过替代律来代表。不是我夸大了你的意思,而是帮你说得更严谨了一点而已。
你说的那个常识不是秘密,在城际列车的显示牌上说得清清楚楚的,设计能力和实际运行能力。好像人家也没想掩盖。坐过这个火车的人一般都会把这两个指标拿出来作为聊天的话题。我家就在天津,每年回去都坐火车,奥运之后一个星期我就坐了这个火车,感觉确实大不一样。以前去北京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现在不是了。另外,这个项目的开端就是从京津地区经济融合的角度提的,先有的学术文章,是几年后才有的铁道部门和政府关注。这是需求拉动的供给,还不是部长创造的需求。而且当初建的时候是明确说了那是个示范项目,说明这是对是否有可能全线提速的一个论证过程,不等于就一定全线提速了。铁路设计能力和实际运行能力之间存在差距是很正常的。飞机也是一样,不是所有的飞机都要按照设计速度的最大值飞行,汽车也是一样。具体运行到多高的速度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英国的火车现在速度很慢,一个小时50英里,但不意味着这个速度不能提高了。因为运行多快是以铁路公司认为什么样的速度对他们来说最划算为基准的,不是以设计能力为基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