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万维昭君博文
今年夏天开了一门和中国有关的 special topics 课,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一个为期两周的tour. 五月底去中国, 两个星期之内跑了四个城市。北京,西安,杭州,上海,行程包括公司访问,学校交流,在上海参加一个国际展会,当然也少不了例行的观光旅游活动。老大和我们同行,老公和老二在我们行程的最后三天到上海和我们“会师”; 之后学生们回美,我们则飞去老公老家探亲。我因为假期有限,在老公家待了两天,就丢下他们只身回美。昨日又将老爸老妈送上去西部六日游的飞机。所以现在是我一个人“小鬼当家”,和狗狗在家“天马行空”了。下班回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多晚睡就多晚睡,周末还可以去downtown和两三闺蜜聚会闲逛,多好!
趁着这份难得的安静,把这次回中国的一些观感写下来,与各位分享分享。因为我这次是和十八位美国学生和两位老美同事同行,加上此行以工作为主,游乐为辅,所以对于大家都很熟悉的旅游景点之类的东西,不会有太多着墨。另外有意分享一些同行的美国人对中国的观感,也算是这几篇回国杂感的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北京篇
(1) 美国大使馆,低炭所,“中国创造”
到达北京首都已经是周一半夜,等到入关,取行李,出机场上大巴时,已是周二凌晨了。北京的地陪Frank 四十多岁,看上去很厚道,一口流利的美式英文让人感到非常亲切。一问,原来是北大分校八六级的毕业生,想来和我年龄差不多。刚刚商量好了第二天的行程,就已经到达位于天安门广场附近的酒店。飞了十三个小时,大家个都疲惫不堪,导游虽然很理解,但还是坚持早上七点就要叫早,因为按照安排,早上九点要赶到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听一个商务参赞的“Business Briefing"。尽管大家都很兴奋,但想到明天整整一天的安排,还是早点睡觉为好。
去大使馆的是通过一家专门从事教育和商务外事活动的公司安排的(我们的其他公司和学校访问也是他们安排的)。导游事先就告诉我们不能带任何电子用品(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全部放在大巴上由导游看着),但还是想不到进入大使馆要进入那么严格的安全检查(有几个同学包里没有拿出来的thumb drives 都要拿出来放在门卫处),而且每五个访客需要一个工作人员陪同才能进入。我问陪同我们的一位中方工作人员大使馆一共有多少员工,她回答说大概有一千人。这个数字让我很是吃惊(当然我不知道中国大使馆在美国的员工人数,但一个大使馆雇用一千名工作人员,似乎还是很让人意外的)。
使馆内部很宽敞,到处是树木和小型的园林,设计非常雅致。走在通往办公楼的小路上,一位学生突然问我,“这是不是就是那位盲人逃进来的地方?”我说是啊,其实我心里也正在想这个话题呢(这样戒备森严的地方,陈光诚到底是怎么进来的呢)。听了我的回答他很激动,说想不到能够到这个有意义的 地方来访问。当然我们就这个话题没有机会深谈,因为讲座很快就开始了。
给我们做business briefing 的是一位名叫 Harold Brayman 的 Trade Policy Officer 。本来安排一个半小时的briefing ,Harold 滔滔不绝讲了两个钟头还意犹未尽。虽然很多内容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但从这位在中国从事双边贸易投资事务十几年的美国人口中说出来,还是觉得很有意思。他主要讨论了中美贸易关系上的一些挑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府目前对本土企业创新的扶持以及对外企的政策倾向(逆向),国有企业和中小私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不同比重和地位啊等等。他提到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23%,而到2020年这个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打倒48%,这将是中国社会经济构完成重大转型的一个标志。他也提到虽然中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2015 年预计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将达到世界总消费量的20%,而且和美国50% 的奢侈品购买者年龄在45岁以下不同的是,中国的这个比例是80%。另外,他也提到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比如就业压力,通货膨胀,城乡收入差别,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缺乏等等,但总的来说看得出来他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未来是比较乐观的,尤其对中国政府在一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产业,比如新能源方面的重视十分推崇。
听完讲演 ,已经接近中午时分。简单地在一家购物中心吃了午餐后,我们就赶往位于昌平未来科技城的“北京低炭与清洁能源研究所”(NICE--www.nicenergy.com)。 根据我们事先得到的资料介绍,这是一家国家级研究机构,由中国最大的煤炭公司神华公司投资。给我们做讲演的,正是刚刚上任的CEO, 曾在美国能源部负责环境保护与可再生能源的助理部长Michael Davis(还是我们伊利诺大学的校友,让学生中的不少伊大校友感到很亲切)。Davis 还有很多企业高管经历,加入低碳所之前是美国能源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战略计划主任(这个背景让我对他的就任涉及的可能利益冲突感到有些疑惑)。戴维斯告诉我们,低炭所正通过精炼与转化开发提升煤炭和其它化石能源战略价值的技、工艺和产品。这些创新技术降低并/或消除对环境的影响,保证煤炭和其它化石能源的经济可行性和环保性。他还给我们介绍了中国在清洁能源等创新产业方面的状况和前景。这些信息,似乎都在印证着从北京到昌平一路上看到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From 'made in China' to 'created in China'")这个新政策导向。
北京的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不错的开端。
(2) 关于厕所的话题
到北京的第二天安排去明陵和长城。在路上导游就提醒大家,在第一站玉器厂可以上厕所,因为明陵那边的厕所卫生状况不是很好,而且是蹲坑儿式样的。大概因为在这之前有些学生没怎么见识过蹲式厕所,所以对导游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等到到了明陵要上厕所了,才后悔没有听导游的话在前一站解决问题。和我儿子同屋的 Kenny,(比他大一岁,是我一位同事的儿子),就决定等到下一站吃午饭时再试试运气。不想,在去长城的路上吃饭的餐馆虽然很大很气派(中式庭院设计,还有舞台演出杂技和变脸等节目供客人观赏),厕所却还是蹲式的。无奈之下,Kenny 只好“suck it up”,鼓起勇气去厕所了。可最好笑的还在后头-- 我们吃完饭准备上车的时候,同行的另外一桌上的一位女生发现,在饭店的另一个出口处,居然有一个西式厕所,而且很干净!! 知道这个“发现”,Kenny 脸上那哭笑不得的表情让大家好生笑了一回。
有了这个经历,接下来只要是在酒店以外的活动,就总有人会专门问及厕所的式样和卫生状况。总的来说,旅游点的厕所不仅仍然多为蹲式,而且卫生状况一般都不敢恭维。这其实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这些地方流动人口多,要保持厕所的清洁卫生难度还是满大的。不过,中国人对卫生间的卫生的注意度,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根据我妈的观察,在美国,有两个地方卫生间最脏--一个是加油站,另外一个则是一般的中餐馆。前者不需要解释,后者却让人感觉有些难以理解。
有意思的是,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早上,因为时间比较充裕,我在房间边看电视边整理行李(当天下午要坐飞机到西安)。电视上播放的北京卫视的一档英文谈话节目,叫做“Cross Over", 风格有点像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而这天的节目主题居然是北京地区的公共厕所!!!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其中一位是老外)就这个话题侃侃而谈 了至少半个钟头,从北京地区的公厕总数和人口总数比例谈起,到 iPhone App 的“公厕指南” (该app 不仅可以根据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告诉你附近的公厕所在地,还有用户提供的公厕评分,非常好玩),以及地铁站没有公共厕所这个让人不便的问题,看得和我住一个房间的院长助理不住感慨:“想不到一个公厕的话题居然有这么多内容!” 主持人提到的一个事实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中国大陆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大量与其他建筑(比如办公楼,商店等)独立的公共厕所的国家! 想想还真是的,在美国除了高速公路旁边的休息站有公共厕所外,似乎真的没有见过像中国到处都有的那种公共卫生间呢。难怪我们的导游开玩笑说,中国除了加入“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这个WTO 外,还得加入“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这个WTO,才能真正跟世界接轨。看似玩笑,但“魔鬼在细节里面”,别小看厕所这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呢。
(3) 近距离体验中国的医疗体系
在北京的最后一天的安排是上午去故宫参观,下午乘飞机去西安。这天气温高达华式九十度,而且没有一丝微风。故宫里面人很多,加上没有什么树荫(皇帝大人似乎不需要阴凉,还是要避暑的时候就跑到颐和园去?),一行人没走多远就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没过多久,一位体重超重,年龄较大,又有高血压的学生就出现了脱水的症状,坐在石狮子旁边的地上不能动弹了。好在学生中有一个是学护理的,陪在一边用矿泉水给她物理降温,但似乎也于事无补。导游一看急了,说得叫救护车来送医院急诊,然后就跑到故宫门口去叫车了。大概过了十几分钟,救护车闪着警灯呼啸而至,两位医护人员下车指挥几个小伙子将病人抬上了车,并由我,那位学护理的女生,和一位男生陪同到协和医院急诊室。在路上,医护人员告诉我,他们是广场配备的救护车,主要职能是应对广场上集会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会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因此他们送我们到协和并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这对陪同的两位学生来讲自然是很新鲜的发现了。要知道,在美国,只要救护车一动,没有七八百美刀是下不来的。
协和医院离天安门不远,救护车很快就到了。几个年轻的女护士七手八脚地把这位学生推到一张活动担架上,进了急诊室。简单说了一下情况后,护士让我去挂号交费,并办了一个病人卡,两项加起来总共两百人民币。过了一会儿,一位看上去也就三十岁出头的医生进来,看了护士写的病历和血压脉搏结果,问了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风险) 和所服药品的情况(所有这些都是直接用英文与病人对话,我才知道我们来的是协和专门接待外宾的一个门诊),然后交代护士做心电图和查血糖,就离开了。心电图结果很快出来,一切正常,大家松了口气;血糖结果却过了四十多分钟都迟迟没有出来。让我们再次吃惊的,是两项检查加在一起,也不超过四百人民币!我们开玩笑说这点花费,她回去后都不需要找保险公司报告了,因为总共不到$100 的费用,可能还不够co-pay 的!接到导游电话专门赶来查看情况的旅行社欧美部经理(我和她在计划行程的过程中通了许多电邮,却没想到会在这里第一次见面)告诉我,这个门诊部因为专门接待外宾,所以收费比一般的医院门诊已经算高的了。我们开玩笑说,看来在中国看病难似乎是个迷思吗( myth)。当然,后来我们知道,门诊在人们的医疗费用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大病比如癌症什么的,还是会让很多人倾家荡产的。
在协和总共待了两个小时,医生允许病人离开,并嘱咐一定要限制剧烈活动,多喝水补盐。这个结果总算是有惊无险,不过因为有了这个惊吓,在后面的一些活动中,如果走动太多(比如参观兵马俑的)时候,她就得要求有轮椅推着(当然是自己付费),所以对我们的行动增加了不少难度。这也让我意识到,以后如果再组织这样的trip ,对参加者的健康状况要有一定的要求。这不是歧视身体有某些状况的人,而是对学生负责的做法,因为即便学生都签署了让学校免责的申明,如果真的在途中出了什么问题,还是会有很多的麻烦要对付,这是谁也不愿意发生的。
这个意外的经历当然有一个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让我们近距离体验了一下中国的医疗体系。虽然因为协和医院的特殊性,我们的经历可能不具有太多代表性,但至少可以看到中国年轻一代的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水平,给人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那位学护理的学生一定要和护士站的两位护士合影,后者虽然有些不情愿,最后还是答应了。另外,导游和他所属公司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素质也让我们非常印象深刻。那位经理后来告诉我,给我们配的导游是他们公司的“秘密武器”,在08年曾经获得过全北京Top 3 导游的称号,难怪这么棒呢!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们给他和司机的小费信封里加的感谢卡上写满了大家的留言; 有了这个“先入为主”,后面的几位导游虽然也很不错(除了西安那位差点),却怎么也不能再让我们“惊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