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群经略说 3.5 礼 3.5.3 西汉的“礼”学虽然以高堂生所传授的《士礼》为本,朝廷施行的仪礼却与《士礼》以及后来得以立于学官之《礼古经》皆无瓜葛,而是出自叔孙通的制定。
叔孙通,薛人,在秦二世之末为博士;秦亡在即,逃归薛;项梁破薛,从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而迁长沙,叔孙通投奔项羽;汉王刘邦夺取彭城,叔孙通叛项羽而降刘邦。刘邦败走彭城,叔孙通随刘邦西走。刘邦讨厌儒服,叔孙通于是着楚人之短装以邀刘邦之宠。
追随叔孙通降汉的弟子百有馀人,叔孙通都让他们坐冷板凳,推荐给刘邦的全是一帮流氓打手。弟子们私下骂道:跟着师傅好几年,好不容易投到汉王手下。师傅怎么不推荐咱,却尽替那帮流氓说话?这话传到叔孙通耳中,叔孙通教训其徒曰:人家汉王现如今在枪林箭雨之中争天下,你们有能耐帮上忙?不叫那帮流氓上,叫谁上?不过,别急。到时候我自不会忘记你们。
到什么时候?汉王纪年之第五年。那一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万事大吉了么?没有。《史记·刘敬叔孙通传》:“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所谓“高帝”,就是刘邦。群臣如此胡闹,刘邦如何能不“患之”?
据《史记·刘敬叔孙通传》,叔孙通从而“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刘邦于是令叔孙试为起草,在观摩过叔孙通的弟子以及从鲁招聘来的三十儒生的演习之后以为可行,遂令群臣依法操练。汉七年,长乐宫落成,诸侯群臣依叔孙通制定的仪礼于长乐宫觐见之时,无不振恐肃敬,不再敢如前之放肆胡闹。刘邦见之大悦,叹道:“吾迺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于是乃拜叔孙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趁便道:“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刘邦于是尽用其徒为郎。叔孙通出,以刘邦所赐金分赠诸弟子而自己无所留。诸弟子因而大喜,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据《史记》所载叔孙通之言,叔孙通替汉朝廷制定的仪礼当是“古礼与秦仪”的混合物。考之以史实,则“古礼”的成分恐怕无有。即使有,想必亦无多或者其实出自叔孙通的揣测而未必确实就是“古礼”。何以知其然?因为先秦之“古礼”流传至当时者只有“士礼”一种,而“士礼”无关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先秦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在当时既已失传,叔孙通从何而知之?叔孙通之所以诡称“颇采古礼”云云,无非是为掩饰其所制定者实以“秦仪”为本之真相而已。倘若叔孙通直言其所制定者不过就是“秦仪”的翻版,如何能博得以拨乱反正自居的刘邦的认可?刘邦不肯认可,叔孙通所制定者焉能付诸施行?故叔孙通之所以诡称颇采古礼”云云,实有其不得已之苦衷。司马迁称叔孙通“希世度务”、“与时变化”、“大直若诎”,诚深知叔孙通者也。
叔孙通为西汉制定的朝仪,经班固整理编辑,史称《汉仪》。《后汉书·曹褒传》称:章帝于章和元年“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勑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亦叔孙通所制定之《汉仪》实据秦代朝仪而为之,并不合于经学家理想中之礼仪之旁证。
曹褒奉命制定《汉礼》,因众论难一而止。故终两汉之世,朝廷之礼仪,实为“秦仪”之继承,而与《礼》学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