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袜子的厉害,大号小号不混着卖,但是他只卖了小号!
看看画质测度时使用的各种要素,其实就是lightroom里面除了crop等对画面包含的内容进行硬性修改以外的各项元素。表面上看,如果画质好,在lightroom里面就不用调了。所以,经过调整的照片就是画质不好,或者指着某张照片,也不知道作者拍摄的目的是什么,就说画质不够好啊。听着都像是挺符合逻辑的说法,但是,这种结论就相当于把现行的统计标准误解成了客观标准。
用统计中常用的显著性指标打个比方:即使是再貌似科学的统计结果,由人来确定显著性(significance level)的过程是必然存在的。在实际的研究中,应该是根据你分析的对象来确定每个统计结果的显著性,而不是有一个或几个简化的标准答案。人们常用的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实际上是很多人经过一定的实践的结论:在多数情况下你如果用这个就比较保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以为0.05或者0.01成了标准答案了,才造成了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就认为显著性指标数值大于0.05就是不显著,随随便便地就抛弃了有价值的数据。
画质好与坏也是同一个道理。这个判断得有三个部分,1) 是关于设备的技术表现的,2)关于设备的使用,3)与被摄对象相结合的主观判断(但是这个判断是关于有关技术指标的判断,而不是画面内容取舍的判断)。当然,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尽量改善在每项其他条件同等时的技术设备表现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会给拍摄者充分的表达空间,不至于让拍摄者在关键时刻没有办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我说的是“每项其他条件同等时”,否则都是百搭。但是,这并不是全部。你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1)上,就有可能不但是杀鸡用牛刀,而且还追求杀鸡用牛刀,看见人家用鸡刀,不分青红皂白地就乱批什么画质不好。关于设备的使用是说在设备相同的情况下,在两个人的追求相同的情况下(即1、3)相同,一个人拍出来的就比另一个人的各项画质指标表现“好”。3)就相当于关于统计指标显著性的判断了。也就是,一个摄影者拿出一个机器拍出的若干相片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构成画质的各项画面因素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后期调整。这个调整应该是完全个性化的主观判断。此外,当别人指着你的作品说画质不好的时候,你得三思:a.他知道你怎么想的吗?b. 如果他知道,他是不是根据你的想法来进行的指点?c.即使他根据你的想法提的建议,那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实际上,1)是客观因素,2)是摄影者的能力因素;3)是主观判断因素。三者各有各的重要意义。但是3)的地位往往被忽略掉了。
从这一点上看,摄影的目的不应该是追求不调,而是利用从摄影到暗室所有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甚至可以开发出新的手段和技术,来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人的主观感受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的,比如:情绪、天气、身体状况等等。所以,即使用着最高档相机的最有能力的摄影家,也有可能根据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后期的相应调整,因为他的主观感受告诉他,他那天做出来而且挺满意的东西今天一看不顺眼了,不过这个结果也许是因为那天他没吃饭,今天吃饱了撑的造成的。
嘿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