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摄影作品总是在影像的语言背后寄托着丰富的信息,或许这就是语言学(其实我不懂语言学)上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比如我说出一个词“传奇”大家会想到什么?有人会按词面的意思想到稀奇古怪的事件传闻;有人想到王菲唱的歌(说实话,我是这首歌被满大街人哼哼时,我才知道这是王菲唱的);有人会立马想到“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而有的人会引申这句歌词的意义想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会有人因此想到自己初恋的女孩……。 无论过去在大学里讲课,还是现在为爱好者讲摄影,我总不厌其烦地引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看似这是一首写雪景的诗(能指),但其背后衬托着无限的情怀、情感乃至人性、社会意义(所指)。能吟咏出这样的诗句,你必须具备相当的学识,阅历与想象力;而在我们的诵读过程中也是在具备了相当的阅历、学识与情感,你的想象才会驰骋。 这话说得虚。四海的摄员基本上比我有学问,其中不乏文科毕业。对此诗也比我理解得透彻。但为了讲述我对摄影的点滴感受,也就不揣冒昧了。 在此我一直理解:“千”与“万”之间,有一个数量上的互换——“千山”与“万径”由简单的数量变为一个可视的形象。这种形象又是相互衬托着的。这种衬托使十个文字,演化为一个即富于想象又不失具体形象的白茫茫无限的宇宙。后两句,把一个大的形象集中在一个点上,当然“翁”并非一个具体的老头,也绝不是一个年龄意义的老者,而“孤舟”与“独钓”,每个吟咏者都生出各自的一份想象。 此间的文字与形象及意义之间即所谓的能指与所指的转换是被赋予文学作用的。而作用的大小决定于多方面的能力大小。 同样,摄影的优劣也在于影像语言的表达。固然有影像证言这么一个说辞,就目前的影像历史来看,影像的自己文本格式,还是趋向影像语言背负更多的重要信息与意义。你能否把自己的影像语言赋予更多的色彩,就像你处在社会是否具备相当的魅力与能力一样。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奢望拥有Jubs的本领吧! 如何使简单的影像语言富于更多意义,这是一个大话题。除了技术的灵活应用,另一方面个人知识的存储量以及眼界、思维、创造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每个人所使用各自的具体的语言,其语言的作用都显示出个人的能力。语言的意义就是所指,也受语言的作用对象及语境的影响。对象的贫乏让语言缺乏作用力,而语境的缺乏使作品神秘、晦涩。 下面转载针对wpp获奖作品《楠木叶子》及一篇评论文章,这幅作品是一位中国摄影师拍摄。
《楠树叶子》是新闻摄影作品吗?大概每一个看到《楠树叶子》作品时都会在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可是别人在大名鼎鼎的WPP中获奖,自然就是新闻摄影啦。可是现实的作品和我们思想中的新闻摄影的概念还是会在理念上不断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是,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是不会去拍摄。即便拍摄了,也不会拿出来去参加摄影比赛。这就是大脑指挥双手的结果。
我们的新闻摄影教学中所讲的"新闻摄影"的概念是;用摄影的手法记录报道正在发生变化的事件。如果我们绕一个很大的圈子,当然可以绕到"叶子"也是新闻上来。为做一个"植物的濒危状态"的专题时,你会拍摄这样的叶子。但是,你可能不会拿这样的作品参赛的。因为你骨子里不认可它是"新闻摄影作品"。可是现今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新闻摄影"的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如今的传播世代了。传播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信息图象化。将理念图象化。因为,这样便于传播。于是,插图摄影这个概念随着中国对外不断的开放,还是挤进了"新闻摄影"的范畴中来。尽管,许多人不认可它。但是,传媒需要它。插图摄影就是在不被认可,不被重视,不屑一顾的氛围中倔强的生存着。回顾过去WPP画册,我们不断的看到我们不认为是"新闻摄影"的作品获奖。可还是,就不认为"插图摄影"它是"新闻摄影"的一部分。我国举办的新闻摄影比赛中,决计不可能看到这样的作品。《楠树叶子》的获奖,再一次的提醒我国的新闻摄影界;是到了给"插图摄影"名分的时候了。是需要更新我们传统的"新闻摄影"概念的时候了。
说回到作品本身;我以为作者很好的利用了叶子的象怔性的特点;叶子象"鹦鹉",叶子还象"维纳斯"。从形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对于环保的关注。如果说在理论上的解释就是;《楠树叶子》利用"图形符号的被表示成分【所指;保护濒危植物】和表示成分【能指;叶子象鹦鹉(动物),象维纳斯(古迹)】"。作品利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很好的让读者接受了"保护濒危植物"的理念。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利用叶子象“鹦鹉”,西方文化中象“维纳斯”的画面形式。调动人们已经有的保护动物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觉悟来重视;濒临危机的植物保护。
用艺术的手法表现新闻题材,也是当今新闻摄影的一个新的理念;新闻摄影艺术化。记录新闻事件时,注意新闻主体的艺术效果,也就是新闻摄影主体的色彩、光影、画面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