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82|回复: 120

土豆烧牛肉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 06: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矫情了半天,做个总结。

摄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除了“表达”之外(这是所有艺术的共性),还有“记录”的特性,我认为,通过记录实现表达,这是摄影之道。(注0注0.5

在摄影史上,关于“表达”和“记录”之间的关系是有时代特征的。
在摄影史上,摄影爱好者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偏重“表达”或者“记录”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在摄影面世之初,人们关注的是它的“记录性”,随着一小撮先行者试图挤进艺术殿堂的努力,摄影的“表达”特性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接受。

上个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表达”和“记录”齐头并进达到高峰的一个阶段,新闻摄影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一个最M(1)的手段,纯艺术摄影也已成熟,在“表达”和“记录”之间寻找平衡的“人文摄影”也应运而生,并从此一举奠定被侧重“表达”和“记录”双方都能接受的“主流”。

在数码相机和互联网问世之前,摄影这个行当一直很和谐,主流滔滔,支流涓涓,专业和业余之间泾渭分明,“表达”和“记录”各有各的玩法,尽管有其他“记录”人类生活细节的设备被陆续发明,并因此产生相应的“艺术”,摄影仍旧可以保持其就有的领地。

但是数码相机和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我个人认为,依据已经发生的改变和我对未来的预测(2),摄影的“文献记录性”将逐渐式微,而它的“艺术表达性”将随着社会“个性化”的加强而成为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的驱动力,而人们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期待也会由它所带来的客观“信息量”向它所传达的主观“情感”转移。对“摄影爱好者”来说,在他们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将会更多地注重个性的“表达”,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期待也会由它所带来的客观“信息量”向它所传达的主观“情感”转移。


===========================

关于辩论过程,也总结一下。

题材(内容)和体裁(表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对方大厨却给一勺烩了。柞文首先提到了这俩个摄影类别:“纯艺术”摄影,和“市井”摄影,虽然柞文没有界定,我的理解是:“纯艺术”摄影在柞文中是特指某种体裁的摄影,因为与此类比的是文学艺术体裁之兴衰;而“市井”摄影,在柞文中没有交待,在后续的问文中,被用来特指某种题材(日常生活细节,特别用与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对比)的摄影,第一阶段的辩论,我所针对的就是柞文在这两个概念上的含糊并因此可能造成的类比失当。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在柞文里提及的“市井”摄影其实也是一种体裁(特定的表现方式),而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哈哈,这个我门清啊,法无定法,万法法我,问题是,老柞不爱这个调调,在其后的行文里,间接地还是把“市井”摄影当作一种题材看待(“分门别类”的“街头”)。

柞文的大体结构是: 体裁有兴衰,题材可永恒,这本来是赋比兴的抒情手法,单个说哪个都无所谓,掺在一起也无妨,偏要加进去些“原因。。。所以。。。”之类的逻辑关系,试图借此逻辑关系指明今日作品得以永恒之道,清理之后如下所示: 作品永恒靠题材(内容),因为体裁有兴衰(与文学类此)。 得,再多说我又要犯文理科歧视的政治不正确错误了。

第二阶段的辩论主要是关于题材的,如果没有前一阶段的搅和,简化为“人文题材比自然题材更能吸引观众”,那就没的可辨了,这几乎是老师傅们玩摄影这么多年的共识么。幸好,作为老问同一战壕的战友,我和老问迅速开发了第二战场。题目一,WHY,为什么人文题材比自然题材更能吸引观众,题目零,NOW WHAT,我们应该怎样做。 (3)

在“人文题材比自然题材更能吸引观众”的共识下,第一步要肃清无关变量,这个任务很艰巨,因为类似命题“人体题材比任何其它题材更能吸引观众”严重影响题目零,从而严重干扰对题目一的分析,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点到为止,装没看见。 第二步是确定可比变量: 老问认为人文题材作品的特性B(信息量大,从属于照片的记录属性)是吸引观众的原因。我同意一半,即人文题材作品确实具有特性B (注4,但这不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个例分析如下: 个例1,100年前照片,我认为是特性C(稀有性,非照片特属特征)吸引了观众,个例2,VM的人文照片,我认为是特性A(能引起共鸣的人类情感之表达,从属于照片的表达属性)吸引了观众,个例3,没问题他大爷的人文照,作为反例,纵然具有特性B,因为特性A或特性C的缺乏,不能吸引部分观众,个例4,布列松的雨中飞人,我认为是勉强具有特性C(稀有性),而且不能吸引观众我,而老问以前认为她喜欢这幅作品是因为特性W(构图布拉布拉,反正不是B),个例5(这个还没用到),本人大量的街头照,保证具有特性B,由于特性A的完全缺失,只能沦为垃圾。

一年前无戒攒出个偏重记录的“切片理论”(根据我的理解大概如此,无戒的东东一贯比较费劲的说),老问在辩论中不断发展的“信息价值论”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切片理论”的转世灵童,这个要等无戒有机会翻墙过来才好确认。

这一切争论,其实是100年前“记录”和“表达”路线斗争的延续。不必有解,各自表述而已。

最后,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结束总结,摄影好比一盘菜,土豆炖牛肉,土豆是“记录”,牛肉是“表达”,老问喜欢挂着肉味的土豆,我却觉得,如今生活好了,多些牛肉才给力,不管怎么个比例(土豆VS牛肉),土豆炖牛肉它毕竟是个荤菜。 打住,我一奔温饱的人,就不要跟我讲营养平衡了吧。。。

注解
0、通过记录实现表达,这就够了。表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OO世界里,表达是超类,而记录只是表达的一个具体实现。不要跟我矫情: 单纯的记录本身也是一种表达,表达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事实存在的记录,K,辩证法是我大爷。
0.5、“表达”和“记录”这两个忽悠概念,首先是作为照片的一种特性,作为形容词(要不就是名词,反正不是动词)出现的,在本文以及其后的说明里,有的时候被当作动词而使用,请注意,这时候,它的真正含义是“在摄影实践中侧重于表达的特性”,“在摄影实践中侧重于记录的特性”。
1、M:自己去想形容词,可靠,经济,我特爱我。。。
2、除了因为以前已经零星地阐述过此类观点,这里我要学习忽悠大师们的做法,最重要的地方一笔带过,似懂非懂处往往最吸引掌声,呵呵。
3、我没写错,题目零确实在题目一之后,因为题目零依赖于题目一的解答,同时,如果没有题目零和我们自己的关联,题目一也没必要回答。

4、一开始写的是A,其实明显应该是B,晕了。。。
发表于 2011-1-12 07: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老抓着没问题他大爷干什么?不知道你是不是看过我的第二篇讲去他家看照片的经历。我们原本是想到那里找个借口走人了,因为我以前看过他现在的照片,他岁数很大了,没事总弄上一大本花花草草让我们看,所以我们才害怕。但是我们这次到他那里,他居然是让我们看老照片,多数50-60年代的。还有更早的不是他拍的,1910年代的照片。多数是人物,也有几张风景。比如:50年代特拉维夫的海滩。问题是,和现在一模一样。很难提得起兴趣来。老人物照片都特好看。后来又看到了没问题他爹拍的没问题小时候的照片,也得有好几百张呢。哈哈,太好玩了。我们最后足足看了好几个钟头。你想想吧,你去看摄影展,有过几次看好几个钟头的经历?疲劳那是肯定的了。不过我们也坚持下来了。最后是他大姨让我们看画,才把我们吓跑了。后来我们还又主动要求去看了一次那照片。数量很多啊。每张我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个底儿掉。最后还摧着没问题把这些照片都拷过来了。你说,我能没兴趣吗?嘿嘿

你说得你高出什么什么,其实那还是用当下的眼光看当下照片的心态。现在的一张人物,比如大头拍的,你一看首先关注的是这个曝光真好,色彩真好。但是看历史照片,你拿着一张慈禧太后的,不去关注她长什么样,先说哎,她面部曝光欠了点。有病啊你!

另外再说表达。你怎么知道古人画画没有表达的成分?古人能作诗,画画怎么就不会抒情了?关键的关键是,我都说过很多次了,表达是你自己的事情,和观众无关。你要想让观众看懂,你就得说清楚,否则和乱表达没什么区别。举个最近的例子,U版那几张纽约照片,如果她不带着忧郁的笔触说那番话,我一看那些照片的第一反应是:这地方的酷劲都赶上伦敦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老抓着没问题他大爷干什么?不知道你是不是看过我的第二篇讲去他家看照片的经历。我们原本是想到那里找个 ...
问题多 发表于 2011-1-12 07:13


你在修正你的说法,由原来的“信息量”这一主体客观参数(特性B),逐渐向“兴趣面”(照片主体的客观“信息量”和观众自身因素相结合)转移,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一开始试图回避的,也就说,不同观众爱看不同的片子,要一个猛子扎到那里,就不用出来了。

我们现在简化的题目是,具有什么特性的照片能够吸引大多数一般观众(以下简称大众)的兴趣,因为难以计量试验,只能采取大家都知道的个例,在他大爷的个例里,部分观众显然对特性B不感兴趣,当然,如果都感兴趣就不对劲了,这又回到上一句的情况(不同观众爱看不同的片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废话,层次1。)。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废话,层次2,具有特性A的照片能够吸引大众的兴趣(不朽,这种词汇我一般尽量避免使用),寻求情感共鸣的兴趣,作为充分条件,我认为它基本成立。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废话,层次3,如果缺乏特性A,至少需要特性C(慈禧同学的例子恰好可以补充说明这种情况),才能吸引大众的兴趣,猎奇的兴趣,作为充分条件,我认为它基本成立。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废话,层次4,缺乏特性A,缺乏特性C,而仅仅具有特性B的照片,不会吸引大众的兴趣,因为具有文献考据兴趣的观众是少数。

欢迎继续补充个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好的风景摄影虽不会像街井照吸引人,应该像风景绘画一样有艺术价值吧。
看旧街井人物照的兴趣也有些像看刚出土的文物或翻旧报纸老杂志吧?难道有兴趣就是有价值么(这个价值更像是新闻或记录价值),无论艺术水平高下?
如果把摄影作为艺术来看,风景和市井人物应该是同等的衡量标准吧,尽管标准会因人应时有所改变。否则就不会一些艺术家生时潦倒,死后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修正你的说法,由原来的“信息量”这一主体客观参数(特性B),逐渐向“兴趣面”(照片主体的客观“ ...
不道 发表于 2011-1-12 08:16



   我没变,昨天其实就已经照顾到了几个方面,比如:同一张照片,你关注篮球运动员的脸蛋儿,我关注篮球筐的设计。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的“文献记录性”将逐渐式微,"

当然,你如果不认为绝大多数买了P&S去拍照片的也是摄影。他们只是照相的话。确实,文献记录性的摄影所占的比重可能会减少。但是即便如此,很多的新闻摄影也是记实性的,客观性的。

只是,你把这部分人排除,把那种类的剔掉,剩下的就是符合你自己观点的摄影者类别。因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表达派要占绝大多数了,记实派要式微了。

嘿嘿,大忽悠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你是不是看过我的第二篇讲去他家看照片的经历。我们原本是想到那里找个 ...
问题多 发表于 2011-1-12 07:13


1。“不知道你是不是看过我的第二篇讲去他家看照片的经历”,呵呵,当然看了,不看的话我不敢乱举例,万一他大爷是山水派,我不自己给自己添堵么。

2。“你说得你高出什么什么。。。用当下的眼光看当下照片的心态。。。你一看首先关注的是这个曝光真好,色彩真好。。。”,这个“你”一定不是“我”,不要说最近一年了,我以前也绝少评论什么构图,曝光,画质,布拉布拉这些东西,即使评论,也是开涮,嘿嘿。

3。“你怎么知道古人画画没有表达的成分?”,绘画已经是公认的艺术形式,而我认为“表达是艺术的共性”,你这是反问还是设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好的风景摄影虽不会像街井照吸引人,应该像风景绘画一样有艺术价值吧。
看旧街井人物照的兴趣也 ...
gege1 发表于 2011-1-12 08:20



   艺术价值这个东西很空啊,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好的风景摄影虽不会像街井照吸引人,应该像风景绘画一样有艺术价值吧。
看旧街井人物照的兴趣也 ...
gege1 发表于 2011-1-12 08:20


“价值”是很办的一个问题,还是尽量绕开的好,暂且就用“观众的兴趣”这个次难办的替代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价值这个东西很空啊,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准呢。
问题多 发表于 2011-1-12 08:25


很有默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默契,
不道 发表于 2011-1-12 08:27



   我刚要说你怎么这么公然地抄我的话呢。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1。“不知道你是不是看过我的第二篇讲去他家看照片的经历”,呵呵,当然看了,不看的话我不敢乱举例,万 ...
不道 发表于 2011-1-12 08:24



   难道你认为表达的“好”的才是表达?表达得不好的就不是了?表达是永远存在的。但是100年后,谁管你表达不表达。我关心的是你脑袋上的帽子怎么和你的胡子不配套。嘿嘿
此外,还是那句话,作者要表达的和观众所理解的不一定是一回事。所以我认为照片应该有文字说明呢,否则就成了故弄玄虚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的“文献记录性”将逐渐式微,"

当然,你如果不认为绝大多数买了P&S去拍照片的也是摄影。他们只是照 ...
袜贩 发表于 2011-1-12 08:22



   风景照,你表达什么?难道你想托树言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你认为表达的“好”的才是表达?表达得不好的就不是了?表达是永远存在的。但是100年后,谁管你 ...
问题多 发表于 2011-1-12 08:32

我怎么觉得你把摄影里的新闻价值(难道你们不是在谈价值么)和艺术价值搅和一起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的“文献记录性”将逐渐式微,"

当然,你如果不认为绝大多数买了P&S去拍照片的也是摄影。他们只是照 ...
袜贩 发表于 2011-1-12 08:22


这是我忽悠的趋势,因为摄影的“文献记录性”正在被新的设备(摄影)所侵蚀,它原来的不可替代性正在一天天减少,比如说新闻,以前是报纸,后来有了电视,现在有了网络,有了YOUTUBE和TWITTER,当技术进一步提高和普及,你需要知道新闻的时候,你可以虚拟现实地“看到,听到”的时候,摄影将最终变成一种爱好而已。。。
   
呵呵,这个忽悠起来难度确实比较大,我拒绝进一步解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网站

GMT+8, 2024-11-12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