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矫情了半天,做个总结。
摄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除了“表达”之外(这是所有艺术的共性),还有“记录”的特性,我认为,通过记录实现表达,这是摄影之道。(注0)(注0.5)
在摄影史上,关于“表达”和“记录”之间的关系是有时代特征的。
在摄影史上,摄影爱好者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偏重“表达”或者“记录”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在摄影面世之初,人们关注的是它的“记录性”,随着一小撮先行者试图挤进艺术殿堂的努力,摄影的“表达”特性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接受。
上个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表达”和“记录”齐头并进达到高峰的一个阶段,新闻摄影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一个最M(注1)的手段,纯艺术摄影也已成熟,在“表达”和“记录”之间寻找平衡的“人文摄影”也应运而生,并从此一举奠定被侧重“表达”和“记录”双方都能接受的“主流”。
在数码相机和互联网问世之前,摄影这个行当一直很和谐,主流滔滔,支流涓涓,专业和业余之间泾渭分明,“表达”和“记录”各有各的玩法,尽管有其他“记录”人类生活细节的设备被陆续发明,并因此产生相应的“艺术”,摄影仍旧可以保持其就有的领地。
但是数码相机和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我个人认为,依据已经发生的改变和我对未来的预测(注2),摄影的“文献记录性”将逐渐式微,而它的“艺术表达性”将随着社会“个性化”的加强而成为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的驱动力,而人们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期待也会由它所带来的客观“信息量”向它所传达的主观“情感”转移。对“摄影爱好者”来说,在他们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将会更多地注重个性的“表达”,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期待也会由它所带来的客观“信息量”向它所传达的主观“情感”转移。
===========================
关于辩论过程,也总结一下。
题材(内容)和体裁(表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对方大厨却给一勺烩了。柞文首先提到了这俩个摄影类别:“纯艺术”摄影,和“市井”摄影,虽然柞文没有界定,我的理解是:“纯艺术”摄影在柞文中是特指某种体裁的摄影,因为与此类比的是文学艺术体裁之兴衰;而“市井”摄影,在柞文中没有交待,在后续的问文中,被用来特指某种题材(日常生活细节,特别用与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对比)的摄影,第一阶段的辩论,我所针对的就是柞文在这两个概念上的含糊并因此可能造成的类比失当。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在柞文里提及的“市井”摄影其实也是一种体裁(特定的表现方式),而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哈哈,这个我门清啊,法无定法,万法法我,问题是,老柞不爱这个调调,在其后的行文里,间接地还是把“市井”摄影当作一种题材看待(“分门别类”的“街头”)。
柞文的大体结构是: 体裁有兴衰,题材可永恒,这本来是赋比兴的抒情手法,单个说哪个都无所谓,掺在一起也无妨,偏要加进去些“原因。。。所以。。。”之类的逻辑关系,试图借此逻辑关系指明今日作品得以永恒之道,清理之后如下所示: 作品永恒靠题材(内容),因为体裁有兴衰(与文学类此)。 得,再多说我又要犯文理科歧视的政治不正确错误了。
第二阶段的辩论主要是关于题材的,如果没有前一阶段的搅和,简化为“人文题材比自然题材更能吸引观众”,那就没的可辨了,这几乎是老师傅们玩摄影这么多年的共识么。幸好,作为老问同一战壕的战友,我和老问迅速开发了第二战场。题目一,WHY,为什么人文题材比自然题材更能吸引观众,题目零,NOW WHAT,我们应该怎样做。 (注3)
在“人文题材比自然题材更能吸引观众”的共识下,第一步要肃清无关变量,这个任务很艰巨,因为类似命题“人体题材比任何其它题材更能吸引观众”严重影响题目零,从而严重干扰对题目一的分析,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点到为止,装没看见。 第二步是确定可比变量: 老问认为人文题材作品的特性B(信息量大,从属于照片的记录属性)是吸引观众的原因。我同意一半,即人文题材作品确实具有特性AB (注4),但这不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个例分析如下: 个例1,100年前照片,我认为是特性C(稀有性,非照片特属特征)吸引了观众,个例2,VM的人文照片,我认为是特性A(能引起共鸣的人类情感之表达,从属于照片的表达属性)吸引了观众,个例3,没问题他大爷的人文照,作为反例,纵然具有特性B,因为特性A或特性C的缺乏,不能吸引部分观众,个例4,布列松的雨中飞人,我认为是勉强具有特性C(稀有性),而且不能吸引观众我,而老问以前认为她喜欢这幅作品是因为特性W(构图布拉布拉,反正不是B),个例5(这个还没用到),本人大量的街头照,保证具有特性B,由于特性A的完全缺失,只能沦为垃圾。
一年前无戒攒出个偏重记录的“切片理论”(根据我的理解大概如此,无戒的东东一贯比较费劲的说),老问在辩论中不断发展的“信息价值论”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切片理论”的转世灵童,这个要等无戒有机会翻墙过来才好确认。
这一切争论,其实是100年前“记录”和“表达”路线斗争的延续。不必有解,各自表述而已。
最后,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结束总结,摄影好比一盘菜,土豆炖牛肉,土豆是“记录”,牛肉是“表达”,老问喜欢挂着肉味的土豆,我却觉得,如今生活好了,多些牛肉才给力,不管怎么个比例(土豆VS牛肉),土豆炖牛肉它毕竟是个荤菜。 打住,我一奔温饱的人,就不要跟我讲营养平衡了吧。。。
注解
0、通过记录实现表达,这就够了。表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OO世界里,表达是超类,而记录只是表达的一个具体实现。不要跟我矫情: 单纯的记录本身也是一种表达,表达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事实存在的记录,K,辩证法是我大爷。
0.5、“表达”和“记录”这两个忽悠概念,首先是作为照片的一种特性,作为形容词(要不就是名词,反正不是动词)出现的,在本文以及其后的说明里,有的时候被当作动词而使用,请注意,这时候,它的真正含义是“在摄影实践中侧重于表达的特性”,“在摄影实践中侧重于记录的特性”。
1、M:自己去想形容词,可靠,经济,我特爱我。。。
2、除了因为以前已经零星地阐述过此类观点,这里我要学习忽悠大师们的做法,最重要的地方一笔带过,似懂非懂处往往最吸引掌声,呵呵。
3、我没写错,题目零确实在题目一之后,因为题目零依赖于题目一的解答,同时,如果没有题目零和我们自己的关联,题目一也没必要回答。
4、一开始写的是A,其实明显应该是B,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