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1|回复: 7

[非单反机] ZT: 漫谈莱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2 04: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leicafanclub.org/institute/lhsa-1999sp.htm

故事一開始提到的故事有點尷尬。

幾年前,我和一位荷蘭攝影雜誌的技術編輯一起訪問蔡司和徠卡公司。我們先拜訪位於歐伯寇亨(Oberkohen)的蔡司,受到相當親切的禮遇。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一群穿著正式西裝(就是深灰、深藍色那種西裝)的中年人,我們問了些問題,討論了一些光學議題(諸如光圈葉片的位置會不會影響畫質、德日光學設計哲學有何差異、為何有那麼多蔡司鏡頭在日本生產、蔡司如何定義光學品質等等),我們得到相當滿意的資訊,聊得相當愉快。

第二天我們造訪位於索姆(Solms)的徠卡公司,接待我們的是兩位穿著休閒服的年輕人。當然,基於比較的關係,我們也詢問了相同的問題。蔡司的答案很乾脆、直接了當,就事論事;徠卡的答案就很不一樣了,他們幾乎從不隱藏他們對於徠卡的熱誠擁護與驕傲,不論什麼問題,他們總是絮絮不休。後來我們驅車趕回荷蘭時,技術編輯告訴我他有點不高興。「我們跟一群毛頭小子有什麼可談的呢!」他抱怨道。

幾個月後,我特別拜會了寇許(Kolsch)先生,他當時是徠卡光學研發部門的主管。我們聊了一下之前發生的事,寇許說道:「你應該見見我們最棒的設計人員。」接下來的,就是我今天演講的主題。 (譯註:本文為1999年LHSA年會時,Erwin Puts在LHSA的演講。)

徠卡設計團隊的獨特現象

徠卡設計團隊的平均年齡,據我推斷,大約只有三十五歲左右,但可不要被他們的年齡給給騙了。巴納克的精神在徠卡依然非常活躍,許多他的設計理念至今依然領導著整個設計團隊。假你在場的話,你會以為你走進了一家電腦公司。每位設計人員的桌前都有一部大型的螢幕,到處都是電腦列印出來的計算圖表。

走近一點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更令你驚奇的現象:每一位設計人員都在研究、分析「自己」的鏡頭。如果你想找出徠卡鏡頭設計中,最重要的風格,那就是:每一款徠卡鏡頭,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創工藝(creative individual)。如果不提光學理論,是很難解釋這種現象的,但LHSA東道主特別警告我不能在這裡大談光學術語,否則要把我給斃了(笑),所以我盡量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說明。

現今我們幾乎可以完全不靠人力,只需依靠電腦軟體程式,就能設計鏡頭。這麼說當然有點誇張,但是各位可以瞭解我的意思。想像一下:當我們拍攝一張照片(就說是人像照好了),人物的臉會被記錄在底片上,臉上的每一個細節(像是眉毛、瞳孔等等)都會被紀錄在底片藥膜上相對的那一點。沒有像差(aberrations)的鏡頭,理論上就能在底片上完美地重現人物的臉部細節。不過實際的鏡頭是有像差的。這表示底片紀錄臉部細節的銀粒子位置,與本人實際上並不相同。我們可以計算這些不同的差異,甚至可以找出造成差異的原因。這並不是新科技。早在1930年代,光學設計人員就能夠做到,他們只是沒有高速運算的能力和時間而已。

啟動電腦程式,我們可以指定主體上一個特定位置,要求程式計算出光線的折射路徑,最後算出這一點將會落在底片藥膜面的哪一點上。不斷重複上面的運算過程,我們就可以算出一個完整的影像。然後,我們下指令讓電腦偵測並計算像差。我們會得到一份報表,上面列出鏡頭的各像差數值,比如說球面像差值為0.0003,彗星(coma)像差值為0.0457(理論上最佳值為0)。接著你可以再下一道指令,要求電腦重組鏡片排列方式,將球面像差減少50%,意即減少這組設計中的彗星像差。

所以,一個光學設計團隊可以用分工的方式設計同一款鏡頭。每個人只作自己負責的部分,然後將這些運算結果組合起來。這正是現在Nikon、Canon(舉例而言)等大廠的設計團隊的工作方式。為了加速設計效率,他們甚至還舉辦比賽,看哪一組人馬最先推出符合廠方需求的設計,就採用他們的設計圖開工生產。

然而,鏡頭的設計是很特殊的工作。有些光學設計可以超出原先的規格需求、有些設計的材質選擇、鏡片形狀更簡潔,有些則有其他特性。就好像一本由作家撰寫的小說,和一本用大量資料蒐集所整理出來的小說,兩本是完全不一樣的味道。後者當然可以讀,說不定也很有趣;但是前者才能真正顯露出寫作的藝術。因為將這些素材整合起來,是絕對需要一個人的創意天分的。

徠卡的設計人員開始設計鏡頭時,他(她)是從一張「完全空白的白紙」開始的。你也許不知道,鏡頭的特性,從一些基本結構(接環直徑、鏡頭焦距、鏡片材質與厚度)已經決定了大半。設計人員必須要從這些基礎中開始發想、分析,找出其中的潛質(potential)、所需規格、以及影像解析能力等等。他(她)們一開始的設計圖,有些是零亂潦草的隨手塗鴉,有些則全憑經驗值,或者到儲存徠卡前輩的設計心血的徠卡資料中心(Archive)去找資料。

為什麼一開始的自由創意發想這麼重要?徠卡總裁寇亨(Cohn)今早還告訴我,如果設計生產的速度能再快一點就好了,但總是沒辦法。有時,這種良性牽制是無可避免的。在鏡頭設計中,我們一旦遭遇到像差現象,就必須加以克服,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影像品質。這些光學像差,大約可以分作兩類:第三級像差(the 3rd order aberrations)與第五級像差(the 5th order aberrations)。至於這是什麼意思我就暫不解釋了,免得主席抓狂。

略過艱難術語不談,總之,當設計人員解決了第三級像差時,第五級像差就會隨之出現,同時也破壞了修正第三級像差的成果。但是進一步修正第五級像差,反過來又破壞了第三級像差的修正。所以設計人員就會再以另一種設計嘗試解決此一難題,看看新的設計能不能在修正第五級像差時不至於影響第三級像差修正值太多。弔詭的是,沒有修正第五級像差之前,你根本不知道結果會怎樣。

這幾乎變成一種無解的難題:你必須事先為無法預知的狀況預作準備。在一般的設計工作中,電腦是很好的輔助設計工具,例如說幫你修改設計圖,加一兩片鏡片以校正部分的第五級像差。但是,如此一來,你的設計增加了鏡片數量,結果又回過頭來影響到原先設計的結構。

所以,設計人員對於鏡片組序(initial layout)最終會形成怎樣的影像質素必須深入分析,設計方式是否完美,並且達到規格上的要求,他(她)也必須有非常堅定的信念。這正是徠卡堅持一款鏡頭從頭到尾必須由同一人負責的原因。當然,必要時其他同事也會協助,但設計人員必須負責到底。

這種策略也是有好處的。當年設計70-180mm f/2.8 APO這款鏡頭時,耗費了近18個月的時間研發,因為這對徠卡而言,是相當新的領域。但是,針對變焦鏡的特性作了深入完整的研究之後,接下來自行研發的80-200mm f/4.0,僅僅花了6個月的時間。當你瞭解了基礎以及光學特性,要再開發比較簡單的型號時,就不是那麼困難了。同理,M系列的35mm f/1.4 ASPH也是如此。開發第一型非球面版本時,足足花了兩年的時間,但是接著推出的35mm f/2 ASPH的開發時間不到一年。這兩款鏡頭,規格上看來關係非常密切,事實上卻有完全不同的特徵(fingerprint)!

徠卡設計團隊並沒有所謂的「R」或「M」的小組區隔。任何一位設計人員都可以設計兩種系統的鏡頭。負責設計70-180mm f/2.8 APO的小姐(譯註:徠卡設計人員中,不少成員是女性),同時也是SUMMICRON-M 35mm f/2 ASPH的設計者;負責設計ELMARIT-M 24mm f/2.8 ASPH的先生,同時也負責APO VARIO-ELMARIT-R 35-70mm f/2.8 ASPH的設計工作!其他族繁不勝枚舉。

什麼是鏡頭的特徵?我們只需檢查拍攝的正片,就能夠發現:每種鏡頭在銳利度平面(planes of sharpness,詳見LEICA FAQ Part 2解說)前後的像差,都有不同的形狀與量度(magnitude)。這種現象會使主體的清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裡設計人員必須作一些很困難的選擇:包括使用的玻璃材質、矯正像差的程序(先矯正球面像差,其次是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s〉,再其次是彗星像差或其他)、矯正量、各種像差交互影響的最終值,這些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元件都會影響最後到達底片的影像質素。

攝影的最高工藝典範

其他優秀的鏡頭製造廠(如ZEISS、Canon或Nikon)對像差的矯正方法,也許和徠卡比較起來相去不遠(因為這有部分是電腦程式的工作)。但是,如果徠卡能以7片設計就能達成目標,其他廠商卻必須用上11片鏡片矯正,那麼影像質素就絕對是可以分出高下了。幾年前我曾問過Canon的光學工程師他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他們回答道:「向徠卡看齊,學習更多的攝影知識。」

這句話到現在依然是正確的。徠卡設計人員,背後有浩瀚的知識寶庫,不論是攝影,或者是顯微鏡光學設計都有龐大的know-how作支援。此外,他(她)們更有優秀的創意設計流程,這種獨一無二的洞察力能夠在讓他(她)們在錯綜複雜、處境維艱的光線亂反射中,設計出當今最優秀的光學產品。

有些收藏家很懊惱,因為徠卡已經不再製造所謂的原型鏡頭(prototype)了。現在的鏡頭設計,可以由研發部門的電腦資料庫直接送往工廠生產線,而不需要先製造正式量產前的測試原型。這樣一來,徠卡玩家想要蒐藏以前素負聲名的縮頭五(SUMMICORN-M 50mm f/2),恐怕是沒指望了。以前設計人員無法計算所有的光線路徑,也無法預先觀察到鏡頭的成像品質,設計人員只有大膽用「猜」的方式,靠直覺來彌補缺憾的資訊。原型可以證明設計人員的猜測是否能符合原先的要求。有時候OK沒問題,有時候一猜錯,代誌就大條了。也許下次演講我們可以來聊聊這個主題。

現在以電腦的高速運算能力,足以預測光線在鏡頭內的折射反射路徑,估算成像品質,而且能達到很高的精確度。在電腦軟體中,有許多指令是專門用來與機械元件如接環搭配的,並且處理容許公差的。電腦可以繪出精確圖形,讓設計人員觀察像差矯正,這與實際製造原型是相同的意義。

不過,這些設計圖也不是新玩意兒。在徠卡資料中心,你可以找到歷代設計人員手繪的同型設計圖!這一定是經過數個月的辛苦運算的繪製成果。這也顯示了徠卡與過去的光榮傳統依然有非常緊密的連結。現在徠卡的鏡頭都是由新一代年輕有為的設計人員設計出來的,他(她)們也傳承了巴納克時代的精神。我們何其有幸,能夠看到往昔徠卡的原創精神在索姆仍然生機蓬勃。

擁有徠卡鏡頭,就像是啜飲一杯紅酒,或是拜讀一本精彩的小說。因為,徠卡鏡頭是以一群非常有創意、具有堅強意志的人所設計出來的,可說是藝術品(work of art)。當然,這也必須藉助電腦的力量才能完成。徠卡重新定義了鏡頭設計的最高工藝典範(the state of the art of lens design)。

結論

我想抒發一些感想,作為今天的演講的終曲。任何一款徠卡新世代鏡頭,都是投注了數年的心血,結合機械-光學結構的獨到創意,是真正走在時代尖端的科技。所以,有些徠卡玩家只是拍個兩三張照片,就隨便亂下定論,說「這支鏡頭不太好」,實在是很讓這些設計人員沮喪灰心。假如我花了兩年時間盡全力設計出一款最好的鏡頭,然後有人用來拍了幾張休閒照片,然後跟我說:「嗯……還可以啦,只是我還是要抱怨一下照片邊緣有點暗角咧~」,我真不知道幹嘛花這麼多心血去設計一款鏡頭給這種人用!

很明顯地,徠卡鏡頭的光學品質,和徠卡使用者之間是有一些對立的。因為這群人對於影像品質永遠不滿意。但是,我們如果不想稱讚徠卡鏡頭的光學成就,那最好貢獻一點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這就各憑本事,量力而為了。早期在威茲勒的徠茲(Leitz)公司可是有名的小心眼:很久很久以前,有些評論員批評 SUMMICRON-M 50mm f/2(舊款設計!)不好,結果徠茲公司勃然大怒,大門深鎖,根本不願接受批評。後來花了很久的時間,才讓這家公司對外的態度有所轉變。

現在,徠卡索姆總公司的設計人員胸襟是相當寬闊的,他們願意傾聽外界的評論——假如這些評論還夠格的話。這是很值得鼓勵的好現象。身為一位徠卡迷,我們該作的,就是拍攝出品質絕佳的攝影作品,讓這群設計菁英也感到驕傲,因為這是他(她)們應得的驚喜!

发表于 2011-3-12 05: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卡的MP到现在还是手工生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05: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卡的MP到现在还是手工生产的。。。。
bakula 发表于 2011-3-12 05:07



老巴是否就是这文的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05: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巴是否就是这文的作者?
柞里子 发表于 2011-3-12 05:11


怎么可能呢?
   
我个人对莱卡旁轴的崇拜来源于 它把超焦距这个摄影理论淋漓尽致的发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06: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莱、菜摄影头,早已是多国设计万国造了,日,加,新,据说天朝、越南也有,并在投资有规模的生产基地,
两家基本上都以混到靠历史沉积的那点名气混日子了。那些日本的小厂为赚点外快忙得不亦乐乎。
原本把持的医疗,70年代就被日系渗入,现在也进入黄花阶段,
军工、航天、精密分析日系也早已侵入,这块阵地的丢失还需要太久吗?

索菜的头貌似好几个都是倭人设计,

再看看莱氏几个强弩之作,m9,s2,除了抢钱,还能闻出啥味道?

就算是日系目前无法超越那点所谓的秘技,以倭人的顽强、认真也是指日可待。

不能否认他的收藏价值,靠,抄这玩意,可比股票利润大多了,
也不能否认目前德系尚存的那一点优势,

但是不思进取靠历史吹牛x混日子,终究是要被淘汰出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06: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莱、菜摄影头,早已是多国设计万国造了,日,加,新,据说天朝、越南也有,并在投资有规模的生产基地 ...
MyNameIs 发表于 2011-3-12 06:31


等着看老巴怎么掐你。呵呵司机好久不见,来了,也会跳起3丈。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09: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看老巴怎么掐你。呵呵司机好久不见,来了,也会跳起3丈。呵呵
...
柞里子 发表于 2011-3-12 06:42


呵呵,这还真没什么好掐的,这是事实。
这多少有点类似,一个古老的王国,比如天朝6,70‘s,(当然咱也要实事求是的说,天朝现在已在进步,)
整天抱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吹,管tmd鸟用?谁尿尿?到后来不是还要从老美、老欧、倭人那里学习,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莱、蔡都玩过,胶片上的效果优势相当明显,日系在技术上的确没法逾越,日系当年的单反打得德系满地找牙,也是在市场上,但那已经是历史了。
玩胶片呀,呵呵,那可真是玩了,我们澳洲土点,上次拍了几卷ct18,没找到冲的地方,后来是朋友去雪梨,找了个华人的影楼。你可以在米国看看还有几家有着业务,
上次是哪家的胶片宣布停产了?呵呵,再过几年,还有没有胶片?就是自己冲洗,药水在市场上还能存活几年?那也还有着,自己配呀,呵呵,这不是地地道道的玩物是什么?
那些东西绝对具有收藏、把玩的价值,至于应用价值,市场价值,呵呵,不是脑残都应该很清楚了。

有一个全球霸主,滑坡到地主,沦落到堡主,。。。。。。。曾经的辉煌也只是给子孙们了解历史添一点色彩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5: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看老巴怎么掐你。呵呵司机好久不见,来了,也会跳起3丈。呵呵
...
柞里子 发表于 2011-3-12 06:42


烧器材和崇拜都不是盲目的跟风,他说的句句在理。

现在玩旁轴需要的更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总想着拍它一年,只用胶片旁轴,不用数码,下不了决心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网站

GMT+8, 2024-5-29 11: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