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不道

2009 年度总结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23: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怎么没有。

其实摆不摆都可以好。 就是以摆出不摆的不好。。 ...
UWB 发表于 2010-1-12 22:58

同意。摆拍不容易自然,但也可能出好片的。比如mofun提到的那个女摄影师拍的大都是,还有那张邱吉尔的被抓了个瞬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2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道的道理太深刻了。但是从实践讲,当你的拍摄对象知道自己已经处在镜头下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失去自己最 ...解海龙的我要读书系列里有很多的摆拍,这是我不太喜欢的原因。
袜贩 发表于 2010-1-12 00:42



老满有同感。而且有些被有意无意地用来贬低那些人和孩子。 老满感觉对这些孩子,一个专业摄影家应该有职业道德。这就是要拍出孩子们的天真、无助、求知欲望、人我们这些曾经无知与贫困的人感到有一种责任、一种感动。这样才有助于社会观念与民风的转变。而不是肤浅的摆拍或是别有用心地用这些孩子贫困的童真来给自己出名的阶梯下面垫砖头!

同样是摆拍,那个焦波的“我的父亲母亲”就人文、自然的多。因为心态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23: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例子来证明:我想这就是司机追求的。就近照,但不被发现。

HCB:

...
UWB 发表于 2010-1-12 09:28


这个太神了。看看下面那个狗狗!   谁的片片? 怎么没有被选入回顾片片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3 01: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太神了。看看下面那个狗狗!   谁的片片? 怎么没有被选入回顾片片里?    ...
新满人 发表于 2010-1-12 23:29



    这个是布来松的名作之一。有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3 0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太神了。看看下面那个狗狗!   谁的片片? 怎么没有被选入回顾片片里?    ...
新满人 发表于 2010-1-12 23:29



    哈哈,你居然要把老布放进公社成员,那大头得给他盖一多大的别墅啊,还得弄个28的媳妇照顾着,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3 17: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旁观是一种高度,看你能否登上这个高度。旁观是一种冷静思考的结果。
走进、走近是相对的,不是司机说的偏执感情,走进、走近是胸怀,同时不能忘了你的摄影任务,即便你不是职业摄影师,走进走近是热情的开始。
旁观是一种预言或神祗般的启示。
走进走近是一种开掘、是昭示。
旁观从大处着眼,走进走近是看细节。
不同性格的人以不同的方法。
没有老道的凝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01: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点相反的:
摆拍,也是很难的。
能摆出人物的特质,绝不比旁观出人物的特质更容易。
但是,摆好了,很多时候更绝妙的反应出旁观所办不到的。

另外,我很多时候很喜欢看肖像摄影。

不道这三张都不错。我尤其喜欢抓拍的两张。但抓拍和摆拍没有高低之分。手段不同,结果或许雷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2: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的“人物摄影”观。

这个“人物摄影”是打了引号的,它不是portrait,不是fashion,不是family photo,它和专门的“人文摄影”,或者“新闻纪实”也有所不同,它就是普通的以人物为主的片子,特征在于摄影者和被拍摄对象除了在拍摄这一刻,缺乏更多其它层次的联系和交流,摄影者以一种“旁观生活”的态度来记录瞬间。

布列松的“雨中飞人”,大概算是一例。

“扫街”,一种标准的“旁观生活”,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喜欢上“扫街人物”这种无交流的“人物摄影”,那么,这种以“旁观”为特征,缺乏交流(没有交流, 或者只有很少交流)的“人物摄影”,到底什么样的片子算是佳作,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扫街”中拍好“旁观生活”的片子呢?

“人文摄影”倾向者比较看重和被拍摄人物的交流, “走进”, 作为交流的结果之一, 使得被拍摄者能够在镜头前表现出自然本色.  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是缺乏交流的“人物摄影” 天生欠缺的.  拿着300mm长炮,穿上迷彩衣躲200米外一样可以使得被拍摄者能够在镜头前表现出自然本色;  不拉不拉套磁套上大半天然后用50mm拍, 两者效果应该差不多。交流的欠缺, 并不影响“自然”.  此外,“自然”和“简约”一样,都是从属于片子的次生物,是第二性的东西,用主席的话就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了“我想在这个片子里表达什么”“我从这个片子上感受到了什么”这两个理所当然应当先行的“主观”,自然还是做作,简约还是繁复,交流还是冷漠,都是无水之源的干巴词汇。

在我有限的理解里, 在片子里能表达的东西无外乎两种, 一曰“趣味”, 二曰“意味”, 这两者也许会有一定的重合部分, 但是, 总体而言, 还是各有侧重的.“趣味”, 顾名思义, 不需多作解释, 布列松的“雨中飞人”,就是极好的一例. 我的那张”儿童和棕熊”, 也算一例, 不过是有趣而已, 但这已经足够了. “意味”, 这个词也许不够恰当, 就当是权宜之词吧, 它可能是某种气氛, 某种情绪, 或者说是一种感受, 是一种能够, 或者说被期待, 在拍摄者和观众之间传递的一种感受. 比如, 我选的那张水池, 昏昏欲睡的老人, 略显紧张的好奇儿童, 跳跃水面的反光, 通过对比和隐喻, 我想表达和传递的是一种略微压抑和冷漠的淡淡伤感,  广角的变形和特地作旧的色调产生一种不真实的虚幻感和距离感. U班举的布列松的“接吻的人”,布列松怎样想的是他的事儿, 至少我`们, 精确一些, 我, 从中体会到一种亲呢和喜悦的气氛, 是一种抹平了距离的亲密无间, 而地上的小狗则为整幅图片在”意味”之外还还添加了几许”趣味”.

如果趣味是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在“主观先行”的限定范围内, 它对表现手法的限制几乎没有, 24mm, 还是300mm, 走进了拍还是躲远了偷拍, 是摆是抓, 只要图片有趣, 随便你. 还是以“雨中飞人”为例, 那个跳起的人是谁不是图片“能够”传递的东西,  布列松和他有没有交谈过, 和他是否存在亲朋, 雇佣, 或者其它社会联系, 从图片本身没有理由会引起你的自然联想 (老问除外).

“意味”就要复杂得多. 摄影者试图表现的东西对其所使用的器材和手法都有一定的限制. 当然, 这个限制是相对的, 因时而异, 因人而异, 不可一概而论. 我们注意到, 情感虽然林林总总, 千差万别, 但总有一个固定因素在其中或隐或现, 这就是情感距离. 情感距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感觉,  我在这儿姑且简化一下, 强烈的, 正面的情感, 外向扩张, 往往在情感距离上有拉近的倾向, 相反, 模糊的, 微妙/微弱的, 负面的情感, 往往内敛, 在情感距离上伴随着排斥的倾向. 相比之下, 情感之强烈比情感之正负对情感距离影响更大, 例如, 强烈的愤怒, 巨大的悲伤, 绝望的孤独, 虽然是负面的情感, 但是因为强度大, 和欢喜, 亲密, 爱恋, 崇敬, 渴望, 思念, 这些正面的情感, 一样都有一种需要向外表达出来, 一种潜在的宣泄愿望; 相反, 陌生, 孤独, 冷漠, 空荡, 自闭, 压抑, 等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情感, 当它们的强度没那么强烈的时候, 都有一种情感距离上的排斥感. 我们的镜头同时能够表达情感距离和空间距离,如何通过镜头本身的空间距离, 加以色彩和构图等等表现手法, 来强化情感距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们最后会举例说明.

在我们的“主观先行”的摄影理论体系里, “人物摄影”并不比风景摄影更复杂. 虽然在人物摄影里, 除了摄影师自己的感受(第一主观因素), 观众自己的感受(第一主观因素), 现在似乎又多了一个主观因素, 被拍摄人物自己的情感. 象老问这样爱矫情的一定会说, 摄影师说是A, 观众觉得明明是B, 被拍摄人物出来说你们都胡扯, 其实是C.  比如希望工程的“大眼睛”, 哪天小女孩出书说, 摆拍的时候其实在想“老师真够烦的, 学校真没劲.”, 大家一起崩溃. 这种看似矛盾的“信息传递误差”在我们的“主观先行”的摄影理论体系里其实一点问题没有. 总共就两个第一主观因素, 而被拍摄人物自己的情感, 其实就象静物摄影里的一根黄瓜, 一把大蒜一样, 不过是摄影师手里的一个道具而已. 当然, 我们得承认, 这种道具的使用难度大了点, 有时候还会反客为主, 让摄影师忘了“主观先行”, 把被拍摄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简单地当作自己要表达的情感,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它们往往是同质的, 也似乎没有区别的必要, 很难想象图片里的人物在哀伤痛哭, 而摄影师自己却想表达的却是兴高采烈的相反情绪的. 但是, 站在摄影师的角度, 我觉得, 越是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和被拍摄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分别对待, 甚至更进一步, 能够驾驭被拍摄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感受的,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自我中心化的趋势下, 这样的摄影师傅路会越走越宽.

从理论上来说, 表现“意味”的“人物摄影”由于强烈的”旁观”特性, 摄影者由于和被拍摄对象缺乏交流, 其主观性受被拍摄对象左右的机会减小了, 自由发挥的余地就更大了. 好比参加一个婚礼, 受雇佣的婚礼摄影师就不可以随心所欲地拍片(受雇佣这个社会关系决定了婚礼摄影师不可能旁观拍摄), 而作为不速之客的你, 如果你主观地要表现喜庆, 欢乐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情感, 素材多到垂手可得, 如果你想要表现焦虑, 紧张, 这种比较强烈的情绪, 或者其它一些比较微妙和不同寻常的情感, 你需要找到合适的素材, 把握好图片的空间距离感和情感距离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考虑是用35mm还是200mm才有意义. 脑子里一片空白, 看到什么就照什么, 除了新手, 都是顶级大师, 真的, 不开玩笑, 大师一般都有”差时症”, 长时间的思考已经定格成本能了, 抬手就照, 也是一种境界, 嘿嘿.

从一个摄影者的角度, “主观先行”后, 用长焦还是广角, 事先是否去套瓷还是远远地躲着偷拍, 不过是定下来吃什么之后选择一个合适的餐具而已.  很多”人文摄影”都在试图传递强烈的情感, 完全压抑摄影者的“主观先行”, 最好的”人文摄影”往往能营造出一种观众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的气氛. 比如, 司机转贴过一张黑白的图, 一群孩子蹲在台子上开心地笑, 背景是普通的民居, 我们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这么高兴, 但是这个焦段的空间距离感(近)非常好地配合了“高兴”这一情感距离(也是近), 让我们能够被感受到当时的气氛, 欢快, 喜悦, 满足, 很容易感染观众. 相反, 有一种“长焦人像”(多为旁观偷拍), 就是被拍人物一个头像几乎占据整幅画面的那种, 或正面, 或侧面, 由于表情占据画面太大, 人为地加强了被拍摄人物的情感强度, 情感距离上是近的, 但镜头的空间距离感是远的, 看着就很别扭. 就好比用望远镜看20公里之外的人和裸眼看2米之内的人, 他们各自情绪的感染力绝对不同. 当然, 上述讨论都是在”旁观人物摄影”这个范畴内, 你拍你家LD, 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03: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太多不是好事。道理就是电影学博士往往是研究电影的,写得出好理论,但不一定拍不出好片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5: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太多不是好事。道理就是电影学博士往往是研究电影的,写得出好理论,但不一定拍不出好片子。 ...
leicaski 发表于 2010-1-14 03:51


想一遍就够了, 拍片才是硬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5: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拍人,我也喜欢“旁观”,因为我觉得这更能反映“本质”。

老道:这LX3到底怎么招你不喜欢了?看看我 ...
社员甲 发表于 2010-1-12 15:03



    LX3 的RAW格式没有太多的软件支持, 目前好象只有一个, 软件处理速度超级慢, 界面也做的巨烂无比, 没法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05: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的“人物摄影”观。

这个“人物摄影”是打了引号的,它不是portrait,不是fashion,不是family phot ...
不道 发表于 2010-1-14 02:46



   没错,我拍我家群众的时候,几乎张张都写满了幸福。我家群众拍领导的时候总能体现出出威严。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6: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我拍我家群众的时候,几乎张张都写满了幸福。我家群众拍领导的时候总能体现出出威严。嘿嘿 ...
问题多 发表于 2010-1-14 05:53


    搅活, 我们这儿说的是拍的, 看的, 被拍的, 谁都不认识谁的情况. 另外, 你把干群关系搞反了吧? 我看你家没问题拍的LD照才是写满了幸福呢. 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06: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搅活, 我们这儿说的是拍的, 看的, 被拍的, 谁都不认识谁的情况. 另外, 你把干群关系搞反了吧? 我看你 ...
不道 发表于 2010-1-14 06:03



   嗯?你什么时候看见过没问题拍的领导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6: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你什么时候看见过没问题拍的领导照?
问题多 发表于 2010-1-14 06:05



    好几年前吧, 乊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海人民公摄 - 海外华人摄影爱好者网站

GMT+8, 2024-6-2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